大便隱血測試2成不準 檢測無事翌年證腸癌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4/24 15:16

分享:

分享:

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(右二)提醒,若出現大便習慣改變、帶血等病徵,應諮詢醫生需否接受大腸鏡檢查。(鄧穎琳攝)

政府今年9月將推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,分3期資助持香港身份證的61至70歲長者,到私家診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。有醫生指,有關篩查是供無病徵者參加,若已出現大便習慣改變、帶血、持續疼痛、腹脹等病徵者應自行求醫,諮詢醫生需否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
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、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指,基金會歡迎政府推篩查先導計劃,他形容是「好開始」,相信可助無病徵者及早發現大腸癌,減低治療成本及提高治癒機會。

但他提醒,腸道出血原因眾多,可與大腸癌、大腸瘜肉、大腸發炎或痔瘡等相關;加上大便隱血測試並非百分百準確,未必完全排除大腸癌存在。

潘指,曾有56歲、無病徵的病人在醫生建議下做大便穩血測試時,結果呈陰性,但一年後再做大腸鏡檢查時,確診第一期腸癌,故出現症狀者必須直接求醫,不能依賴大便隱血測試。

潘冬松說,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約8成,因瘜肉及腸癌癌腫未必經常出血、或因出血量少,有可能出現「假陽性」或「假陰性」結果,會令患者誤以為無患癌。

他強調,8成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出來,瘜肉切除是防腸癌最重要的方法;而大便隱血測試目的是發現早期無症狀的大腸癌,能發現瘜肉的機會少於50%,而大腸鏡檢查篩查大腸癌變準確性逾95%,更可在檢查中同時切除瘜肉,防止轉變成腸癌。

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,近1成確診大腸癌的患者在50歲或以下,即每10個患大腸癌者有1個年青人。他建議任何年齡人士都應關注大腸癌,留意自己的風險及病徵,諮詢醫生是否適宜進行大腸癌的預防性檢查。